河北新聞網訊(李三虎、陶洪江)這里有老年人喜愛的戲曲演唱,有啟迪青少年學生的國學課堂,有免費的孝老敬老餃子宴,還有服務留守老人的日間照料中心……這里就是益人書院,被譽為鄉村精神文明的好家園。
益人書院坐落在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紀昌莊鄉橋河東村,是退役老兵劉彥明創辦的。劉彥明,1948年2月出生,紀昌莊鄉橋河東村人。先后榮獲“五好戰士”、“愛心老兵”、“2018年度寧晉縣最美老人”、“邢臺好人”等稱號。
1968年,劉彥明參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部隊,當了一名無線調配員,由于苦練本領表現出色,很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之后,還被評為“五好戰士”,受到首長的肯定和好評。
1973年,他離開戰斗了6年的部隊,復員回到老家橋河東村,擔任了生產隊長,帶領社員們搞好農業生產,一直干到農村改革包產到戶,他把每家每戶、每條路、每棵樹都印在了自己的腦海中。
如今,劉彥明有兩兒一女,大兒子致力于慈善公益事業,女兒從事民政工作,各有成就。二兒子陪伴他在村里居住,兒孫繞膝,家庭幸福。
“這樣的人生,俺已經非常知足了,感恩黨的好政策。但是俺身體很好、頭腦清晰,還想著繼續發揮余熱,為鄉親們多做點好事實事?!?已是70歲高齡的劉彥明說。
橋河東村有1400多人,400多戶,地處辛集市、邢臺新河縣、衡水冀州區三縣市區交界處,遠離縣城,中青年大多外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孩子們,精神文化生活比較匱乏。
有鑒于此,為了豐富活躍老年人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2013年,劉彥明拿出多年來的積蓄,把家里的老屋翻建成了三層小樓,購買圖書2000余冊,免費開放, 主動承擔起了縣圖書館鄉村分館的任務,美其名曰“益人書院”。
為了立德樹人讓孩子們系好人生的第一顆紐扣,2016年,益人書院找老師給村里的留守兒童開設了鄉村國學課堂,每逢周六日組織全村孩子們學習《弟子規》、《大學》、書法等課程,教孩子們從小要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社會。
為了不讓貧困兒童輸在起跑線上,2018年,益人書院聯合燕郊愛心社一起資助了村里的4名貧困兒童上學,承擔了孩子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所有的生活費和學費,以此來鼓勵孩子們自強不息。
孝老敬老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2017年,益人書院開始舉辦“孝親敬老餃子宴”,每月初一,劉彥明開始帶領著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集體包餃子,每次200人左右參加。餃子煮熟了以后他會帶領著村里的志愿者將熱騰騰的餃子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到家里,堅持至今。
2020年,劉彥明還騰出自家的宅基地,由省社會工作促進會主導,相關部門支持,建成了日間照料服務站,照料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受到鄉親們的歡迎和好評。
2018年,益人書院組建了“鄉村文化大講堂”,從高校請來教授,為鄉親們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受益者多達300余人次。
“近年來,紀昌莊鄉益人書院、紅色慈善會等社會組織在弘揚文明鄉風、精神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治理、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鄉人人向德向善、見賢思齊,凝聚起了鄉村振興的強大正能量?!奔o昌莊鄉黨委書記江哲如是說。